1、属地监管部门应该已经查到了实锤证据,是企业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违规加了香精,而不是意外污染或饲
1、属地监管部门应该已经查到了实锤证据,是企业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违规加了香精,而不是意外污染或饲料带入。
2、总局组织检测的6个批次,我估计包括浙江抽的那2个批次,另外前后各加2个批次。所以这一情况应该持续了一段时间,至于何时开始的,还要核实。
3、在纯牛奶里超范围使用添加香精肯定违法,但香精也好,丙二醇也罢,健康风险可以忽略。
4、同步抽了14个市占率高的大品牌,都未曾发现类似问题,这里肯定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君乐宝等一线品牌。所以市场主体没问题,大家不用过虑。
5、四个最严,顶风作案,这一波很可能是顶格处罚,行刑衔接牢底坐穿都有可能。
本来市场总局发话,虽不是盖棺定论,但定性是基本上没问题了。没想到稍晚一些,麦趣尔公司也作出了反应。他们的解释是,“纯牛奶和调制奶两种品类生产切换过程中未能有效清晰产品关线的残留调制奶,导致调制奶中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含丙二醇成分)混入纯牛奶。”
比如,调制乳里面添加了多少香精?香精的浓度是多少(载体丙二醇的浓度)?切换的时候所谓的管线残留有多少?纯牛奶一个批次有多大量,经过稀释后的香精载体(丙二醇)有多少?为什么6个批次都有残留,而且残留水平挺稳定?调制奶中的香精构成和纯奶中的“残留”构成是否对得上?生产线的工艺设计以及生产、投料记录是否对得上?这里面涉及很多数据,编是编不圆的。
要坐实违规添加需要完整的证据链和数据佐证,要自证清白也是同样的规则。如果确实冤枉了,监管部门会给他们。如果是撒谎,只能是罪加一等。反正企业的这个解释,我只能说不可思议,等待监管部门的进一步调查的最终结果吧。
1、在选购产品的时候,尽可能地选择大品牌、正规商超渠道或品牌官方网店,这是普通消费者保护自身权益最简单有效的方式。若不是特别讲究,选择主流(中档价位)产品就可以。这类产品通常是靠走量,价格亲民。如果还想多省点钱,可以买临期促销的,性价比极高。
2、买东西不要跟风,尤其是微商、直播带货、小红薯种草。这些渠道特别敢吹,本质上都是表演性质,违反广告法的比比皆是。不了解什么时候会开始整顿。除了警惕吹上天的小品牌,还要小心“小品种奶”,比如羊奶、水牛奶、牦牛奶、骆驼奶。这些奶本身并没什么不好,但也并不比牛奶好。有些奶的产量根本支撑不起销量,你懂我的意思吧。